| EN
秋月明,佳节至丨恒信集团祝您中秋快乐!
上传时间:2024-09-17

IMG_5345.JPG

     又是一年中秋月圆,又是一岁幸福美满。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,那轮跨越千年的皎洁明月,不仅高悬于浩瀚苍穹,更承载着思念与团圆的期盼,触碰着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

     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的长廊,细细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中秋习俗,感受古人如何以月之名,奔赴一场场意蕴深远的中秋盛宴。

 

祭拜月神

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

——《礼记》

     “春分祭日,夏至祭地,秋分祭月,冬至祭天”,祭祀天神与祖先,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秋分祭月”逐渐在民俗融合中演变为中秋祭拜月神,宋朝还把祭祀月神写入了“礼志”之中。《宋史·礼志》记载:“如天地、五帝、日月星辰、社稷,欲诏有司以时举行。”民间也在中秋时礼拜月亮,据《新编醉翁谈录》记载:“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,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,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,各有所朝;男则愿早步蟾宫,高攀仙桂。…女则愿貌似嫦娥,圆如皓月。”在焚香向月神祈求福祉与庇佑时,男孩子们期盼月神保佑他们科举高中,光耀门楣;女孩子们则期望自己像嫦娥般拥有美好的容颜。

     明清时期,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。明代刘侗、于奕正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:“八月十五祭月,其祭果饼必圆;分瓜必牙错瓣刻之,如莲花。纸肆市月光纸,绘满月像,趺坐莲花者,月光遍照菩萨也。华下月轮桂殿,有兔杵而人立,捣药臼中。纸小者三寸,大者丈,致工者金碧缤纷。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,向月而拜,则焚月光纸,撤所供,散之家人必遍。月饼月果,戚属馈相报,饼有径二尺者。女归宁,是日必返其夫家,曰团圆节也。”表现的是在中秋夜晚,世人面朝月出方位设祭案,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,对月拜祭,而后焚毁月光纸,分食祭祀供品的画面。

赏月追月

“纤云四卷天无河,清风吹空月舒波。”

——韩愈

     赏月习俗在唐朝时流行,至宋朝,中秋节更是以赏月为核心,演变成为举国同庆的佳节。时至今日,看明月皎皎,闻丹桂飘香的中秋赏月习俗,仍盛传不衰,深受人们的喜欢。 

     游子赏月,有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的浓浓思念;独处赏月,有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的寂寥冷清;团圆赏月,有“万里无云镜九州,最团圆夜是中秋”的欣喜满怀。

     八月十五之后,人们仍意犹未尽,于是将这份赏月的雅兴延续至十六之夜,与亲朋好友再度相约,继续沉浸在月光的温柔怀抱之中,此即“追月”之趣。花好月圆之夜,亲友相聚之时,携手漫步,畅谈欢笑,如此,方不负中秋佳节之美意,亦不负良辰美景之绚烂。

 

团圆宴饮

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,丝篁鼎沸,近内庭居民,夜深遥闻笙竽之声,宛若云外。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,夜市骈阗,至于通晓。”

——《东京梦华录》     

     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,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世的团圆,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“团圆节”。夜幕降临,一顿家人围坐的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。古人会早早备好螃蟹、鲜藕、月饼等美味佳肴,举箸共食,举杯共饮,天上月圆,人间团圆。 

     中秋之夜吃月饼的习俗源远流长,有专家考证,现代月饼的雏形可追溯到宋朝。而月饼与“中秋”的结合,大致是从元明时期开始的。明代田汝成所著的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中记载:“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馈,取团圆之意。”可见,明代的中秋节不仅吃月饼,而且月饼中已经蕴含了“团圆”之意,人们还将月饼作为中秋节相互馈赠的礼品,以此传递着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。

 

燃灯观潮

“定知玉兔十分圆,已作霜风九月寒。

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。”

——苏轼

     中秋之夜,天清如水,月明如镜。在湖广一带,民间会有燃灯助月色的习俗。人们会把做好的灯点上蜡烛,系在竹竿上,高高的树在屋檐或露台上,俗称“树中秋”或“竖中秋”。而在江南则有制作船灯的节俗,人们将做好的船灯放于水中,载着美好的祝愿,流向远方。

     浙江一带,自汉代以来,除了赏月外,观潮也是中秋一大盛事。在杭州钱塘、嘉兴海宁等地,五湖四海的宾客慕名而至,尽情一饱眼福,庆贺中秋。“欲识潮头高几许?越山浑在浪花中”,千年前苏轼笔下的汹涌澎湃,至今仍震撼人心。中秋观潮习俗不仅丰富了中秋节的庆祝活动,也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象,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。

 

     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,时刻照耀着中华儿女的心田。从古至今,我们始终延续着“月下赏景、共聚团圆”的习俗,这些深植于心的传统文化,历经千载岁月洗礼,依然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皓月当空洒清辉,中秋良宵念挚心,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,恒信集团祝愿大家“平安、健康、快乐”。